动态光散射(DLS)是一项基于光学原理的纳米颗粒表征技术,通过分析溶液中颗粒的布朗运动,为科研与工业领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。
一、DLS的定义与基本原理
DLS(Dynamic Light Scattering,动态光散射)是一种通过检测溶液中颗粒的布朗运动来测量其尺寸和分布的技术。其核心原理是:当激光照射到样品时,颗粒的随机运动会引起散射光强度的波动,通过分析这些波动可计算颗粒的扩散系数,再结合斯托克斯-爱因斯坦方程得出颗粒的流体动力学直径。
技术流程与关键参数
1. 激光散射:单色激光照射样品,微小颗粒的布朗运动导致散射光强度实时变化。
2. 自相关函数分析:仪器记录光强波动并生成自相关函数曲线,用于解析颗粒的运动速度。
3. 斯托克斯-爱因斯坦方程:
[
D = frac{kT}{3pieta d}
]
其中,(D)为扩散系数,(k)为玻尔兹曼常数,(T)为温度,(eta)为溶剂黏度,(d)为颗粒直径。
核心输出参数:
Z-均粒径:基于光强加权的平均粒径,适用于单分散体系。
多分散指数(PI):反映粒径分布宽度,PI<0.3表示单分散性良好。
二、DLS的核心应用场景
1. 制药与生物医药
蛋白质药物稳定性监测:检测微量聚集物(如寡聚体),确保药物符合ICH Q5C标准(聚集物<1%)。
纳米药物开发:表征脂质体、mRNA-LNP等递送系统的粒径(如70-100 nm),评估冻融稳定性。
基因治疗载体分析:监测AAV病毒衣壳完整性,控制工艺杂质。
实用建议:在药物加速试验中,若流体力学直径(Dh)增幅超过10%或PI>0.2,需警惕稳定性问题。
2. 材料科学与工业

纳米材料质量控制:测量颜料、陶瓷等颗粒的尺寸均一性。
胶体与乳液分析:评估油墨、化妆品配方的分散稳定性。
3. 食品与日化行业
乳制品与饮料:分析脂肪乳粒径(150-300 nm),优化口感与保质期。
化妆品配方:通过Zeta电位预测乳液稳定性,绝对值≥30 mV时体系更稳定。
三、DLS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
1. 测量范围与误差
测量范围:0.3 nm–10 μm,适用于纳米级至微米级颗粒。
误差来源:样品含大颗粒(如灰尘)会干扰结果,需提前过滤或离心。
2. 数据解读误区
光强分布 vs. 体积分布:DLS默认输出光强分布(受大颗粒影响显著),若需体积分布,需假设颗粒为球形且均质,实际应用中需谨慎验证。
多分散指数(PI):PI>0.7时,样品分布过宽,可能不适用DLS分析。
3. 样品制备关键点
浓度控制:过高浓度会导致多重散射,建议稀释至透光率适宜(如计数率在50-500 kcps)。
温度与粘度:需准确输入溶剂粘度(如使用黏度计),温度波动需控制在±0.1°C。
四、实用操作建议
1. 设备选择:
高浓度样品优先选择背向散射(173°)设计的仪器,减少杂散光干扰。
需高频监测时,可搭配自动进样器(如Mobius系统)实现无人值守。
2. 数据分析技巧:
使用CONTIN算法处理多峰分布数据,避免累积分析法误差。
导出数据时,通过脚本(Python pandas库)或第三方工具(如Tableau)自动化处理。
3. 故障排查:
Y轴截距低(<0.6):表明信噪比不足,需清洁样品池或提高激光功率。
结果不重复:检查温度稳定性或样品沉降,必要时超声分散。
五、DLS技术的未来展望
随着技术进步,DLS正与其他分析手段联用以突破局限:
DLS-SEC-MALS联用:解析蛋白质寡聚态(如单抗二聚体占比),结合摩尔质量验证构象。
DLS与AI结合: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复杂体系(如凝胶)的稳定性。
DLS以其非侵入、高灵敏的特性,已成为纳米科技与生物医药领域的“黄金标准”。掌握其原理与应用要点,可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。
相关文章:
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