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药大全 > 正文

成都平原经济区:2025年重点工业项目驱动区域协同发展

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与“十五五”开局交汇之年,成都平原经济区以287个重点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为支点,撬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能,展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强劲活力。

一、项目布局:构建现代化产业矩阵

2025年,成都平原经济区聚焦六大核心产业,推动工业投资突破1.7万亿元,形成“多极支撑、全域联动”的产业格局:

1. 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双轮驱动:以56个电子信息项目和121个装备制造项目为核心,加速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。例如,成都布局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,德阳打造高端能源装备基地,绵阳强化核技术应用与显示面板产业。

2. 新材料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力:120个先进材料项目聚焦锂电、光伏等绿色低碳领域,攀西经济区依托钒钛资源发展循环经济,遂宁打造“锂电之都”。

3.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:食品轻纺、医药健康等98个项目推动智能化改造,如眉山推进泡菜产业数字化,资阳建设现代纺织产业园。

实用建议

  • 企业可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,例如电子信息企业联合研发关键零部件,降低供应链风险。
  • 传统制造业应加快“上云用数赋智”,利用工业互联网提升效率。
  • 二、区域协同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域共振”

    成都平原经济区通过“内圈同城化、外圈联动化”,实现资源高效配置:

    1. 成都都市圈“内圈”一体化:成德眉资四市共建交通网(如市域铁路S3/S5/S11线)、共享科创资源(如成德协同创新中心),推动电子信息、医药健康等产业跨市域协作。

    2. “外圈”特色化互补:川南经济区发展清洁能源装备,川东北打造绿色化工基地,雅安依托大数据中心承接成都算力外溢,形成“研发在成都、制造在周边”的分工模式。

    3. 跨区域要素流动:建立要素交易平台(如成都农交所覆盖37个县),推动人才、技术、资金跨区域流通。

    实用建议

  • 地方可联合设立“产业链协同基金”,支持跨区域技术转化。
  • 企业可通过“飞地园区”模式,在成本较低地区布局生产基地,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。
  • 三、实施路径:全生命周期服务与创新驱动

    为确保项目高效落地,经济区创新管理机制:

    1. 全流程服务:从项目谋划到投产,提供“一对一”专班支持。例如,成都推行“有需必应、无事不扰”服务机制,2024年累计解决企业问题5300余件。

    2. 创新生态培育:建设西部科学城、天府实验室等平台,推动“瞪羚企业”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成长,2025年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00家。

    3. 绿色低碳转型:实施“碳达峰十大行动”,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探索零碳园区模式,攀枝花发展氢能储能技术。

    实用建议

  • 中小企业可申请“科技创新券”,降低研发成本。
  • 园区需完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,例如分布式光伏、智能微电网。
  • 四、保障机制:政策与要素双支撑

    成都平原经济区:2025年重点工业项目驱动区域协同发展

    1. 要素精准配置:土地、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,例如成都都市圈优先保障轨道交通、新能源项目用地。

    2. 营商环境优化:简化审批流程,成都都市圈实现166项高频事项“无差别受理”,25家三甲医院检查结果互认。

    3. 风险防控体系: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,针对芯片、生物医药等“卡脖子”领域制定备份方案。

    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

    到2025年,成都平原经济区预计实现以下突破:

  • 经济总量超4万亿元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%。
  • 建成20条国际竞争力产业链,如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带、川南锂电集群。
  • 形成“半小时通勤圈”“一小时产业圈”,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。
  • 成都平原经济区正以重点项目为纽带,书写区域协同的“合纵连横”新篇章。对于、企业而言,唯有主动融入协同网络,才能在这场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。

    相关文章:

    文章已关闭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