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整形知识 > 正文

黄疸是什么:病因、症状与治疗全解析

黄疸是人体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出现的皮肤、黏膜及巩膜黄染现象,它并非独立疾病,而是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共同信号。无论是新生儿还是成年人,正确理解黄疸的成因、症状及应对措施至关重要。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全面解析黄疸,并提供实用建议,帮助读者科学应对这一健康问题。

一、黄疸的成因:从代谢异常到疾病警示

黄疸的核心机制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。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的产物,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。当这一过程受阻时,胆红素在体内蓄积,引发黄疸。根据病因不同,黄疸可分为以下四类:

1. 溶血性黄疸

  • 病因:红细胞大量破坏(如溶血性贫血、输血反应、蚕豆病等),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。
  • 特点:皮肤呈柠檬黄色,常伴随贫血、脾肿大。
  • 2. 肝细胞性黄疸

  • 病因:肝细胞损伤(如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药物性肝损伤),导致胆红素摄取、结合或排泄障碍。
  • 特点:皮肤呈浅黄或金黄色,伴随肝功能异常(如转氨酶升高)。
  • 3. 胆汁淤积性黄疸

  • 病因:胆道阻塞(如胆结石、肿瘤、胆管炎)或胆汁分泌障碍,导致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。
  • 特点:皮肤暗黄或黄绿色,伴皮肤瘙痒、白陶土色大便。
  • 4.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

  • 病因:遗传性酶缺陷(如Gilbert综合征),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。
  • 特点:多见于青少年,症状轻微且长期存在。
  • 实用建议:若出现黄疸,需结合病史(如饮酒史、用药史)及伴随症状(如腹痛、发热)初步判断病因,并及时就医检查。

    二、黄疸的典型症状与伴随表现

    黄疸的临床表现不仅限于皮肤黄染,不同病因可能伴随特异性症状:

    | 类型 | 皮肤颜色 | 伴随症状 |

    ||--|--|

    | 溶血性黄疸 | 柠檬黄 | 贫血、酱油色尿、寒战发热 |

    | 肝细胞性黄疸 | 浅黄至金黄色 | 乏力、食欲减退、肝区疼痛 |

    | 胆汁淤积性黄疸 | 暗黄或黄绿色 | 皮肤瘙痒、白陶土色大便、尿液深黄 |

    | 新生儿黄疸 | 面部至全身逐渐扩散 | 吸吮力弱、嗜睡(严重时出现核黄疸症状,如肌张力增高、尖声哭闹) |

    注意:成年人若出现黄疸合并以下症状,需紧急就医:

  • 剧烈腹痛、高热(提示胆管炎或肝脓肿)
  • 意识模糊、呕血(提示肝衰竭)
  • 体重骤降、腹部包块(警惕肿瘤可能)
  • 三、黄疸的诊断:从基础检查到精准鉴别

    黄疸的诊断需结合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:

    1. 实验室检查

  • 血清胆红素检测:总胆红素>34.2 μmol/L可确诊黄疸,结合/未结合胆红素比例帮助区分类型。
  • 肝功能与血常规:评估肝损伤程度及贫血情况。
  • 尿液分析:尿胆原升高提示溶血性黄疸,尿胆红素阳性提示胆汁淤积。
  • 2. 影像学检查

  • 腹部超声/CT:筛查胆道结石、肿瘤等梗阻性病变。
  • MRCP(磁共振胰胆管成像):无创评估胆管系统。
  • 3. 新生儿黄疸的特殊筛查

  • 经皮胆红素检测(TcB):无创、快速,适用于动态监测。
  • 实用建议:新生儿黄疸若出生24小时内出现、持续超过2周,或胆红素值异常升高,需警惕病理性黄疸。

    四、黄疸的治疗:从病因干预到支持疗法

    黄疸的治疗需针对原发病,同时缓解症状:

    1. 西医治疗

  • 光疗:新生儿黄疸的首选疗法,蓝光可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加速排出。
  • 药物
  • 肝细胞性黄疸: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、水飞蓟素保护肝细胞。
  • 胆汁淤积: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。
  • 手术:胆道梗阻需行ERCP取石或肿瘤切除。
  • 2. 中医治疗

  • 辨证施治:湿热型用茵陈蒿汤,寒湿型用茵陈术附汤。
  • 外治法:针灸肝俞、胆俞等穴位改善胆汁代谢。
  • 3. 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

  • 母乳喂养: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8-12次,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。
  • 适度日光浴:选择清晨或傍晚阳光柔和时段,暴露宝宝四肢10-15分钟。
  • 禁忌:避免自行使用“退黄药”或民间偏方(如黄连水),可能加重肝肾负担。

    五、预防与长期管理:降低黄疸风险的关键

    黄疸是什么:病因、症状与治疗全解析

    1. 成人预防措施

  • 避免酗酒及肝毒性药物(如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)。
  • 肝炎高危人群定期接种疫苗并筛查肝功能。
  • 2. 新生儿护理要点

  • 早产儿及溶血高危儿(如母亲O型血、父亲Rh阳性)出生后密切监测胆红素。
  • 母乳性黄疸无需停母乳,但需定期监测胆红素值。
  • 3. 饮食建议

  • 黄疸恢复期宜清淡饮食,避免高脂食物(如油炸食品),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。
  • 黄疸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信号,及时识别与科学干预可避免严重后果。对于新生儿家长,需掌握黄疸的动态观察技巧;对于成年人,则应警惕黄疸背后的潜在疾病。希望读者能够建立对黄疸的系统认知,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理措施,守护健康。

    相关文章:

    文章已关闭评论!